《工作向左 生活向右》

一種本能

 

很多人發現,他們有一種本能——當生活疲憊的時候,就會求助於他們的精神基礎或者宗教信仰。大多數人都相信,我們的核心是精神本質或者靈魂。當然,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和下面的場景有相似之處,可能的確需要某種東西來支撐你:你清晨5點半醒來,準備好三份午飯給每個孩子,匆匆忙忙沖個淋浴,你的愛人帶一個孩子去托兒所上日托,另外兩個去乘公共汽車。在你走過街區開始上班路程之前,最大的孩子打你的手機,求你把她的家庭作業帶到學校,免得她生物不及格。你只好照做了。然後在停停走走的交通狀況下,你花了一個小時才來到公司。到了辦公室後又發現,一份管理報告必須馬上處理。在辦公桌前狼吞虎嚥地吃下午飯後,你在三點鐘接到電話,說學齡前的那個孩子在托兒所吐了。然後,你打電話給你的伴侶,爭論誰先離開單位去處理這個問題。扔硬幣決定的時候,你輸了。所以,你去了托兒所,帶回家一公文包的工作。然後,你把孩子安置在沙發上看電視。你在家裡工作直到晚飯時間。你的伴侶帶著你的第二個孩子去足球隊。你吃的是外賣——而且還是涼的,因為你生病的孩子在你吃飯的時候又吐了。洗衣服,監督孩子們做家庭作業,給孩子洗澡,查收電子郵件,發現另一個危機出現在工作中……在昏睡過去之前,你迷迷糊糊地親吻了伴侶的臉頰。第二天,同樣的事情開始重複……這場景看起來熟悉嗎?
做個成年人不總是有趣。這一點上面一段已經描寫得很清楚了。事實上,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,如果有人告訴過我們,真實的成人世界是什麼樣子,大多數人會選擇永遠做孩子。也許彼得•潘的想法是對的。上述上氣不接下氣的場景還不包括一些如下更常見的「大問題」。作為「三明治」一代(指美國社會中上有老下有小、自己被夾在老少兩代之間、經濟負擔較重的中年人——譯者注)的一員,意味著你既要照顧年幼的孩子,也要照顧年邁的父母。凱西的母親和她共住了很多年,她不得不應付母親生病和醫療方面的危機。我們倆(作者)都有5歲到13歲的孩子。財務壓力。錢不像過去那麼經花了,能夠靠一個人掙工資維持生活的舊理想,像能夠在退休後靠社會保障生活的幻想一樣,徹底消失了。

公司縮小規模和臨時解僱員工,意味著各個部門不得不依靠更少的人,做更多的工作來維持。

你自己、朋友,或者家人的各種疾病。

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。(見第六章)

養育子女的問題。

大多數美國人信仰上帝……天使……祈禱的力量,這是不是讓人感到奇怪?

那是因為,我們需要得到更多的幫助(包括積極的朋友來鼓勵我們——見第九章)!

再加上隨著中年的到來,死亡危險也開始臨近了。你也許會發現,考慮自己的信仰問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。另外,隨著你、你的朋友和兄弟姐妹上了年紀,你越來越難找到生活中沒有嚴重危機的人了。我們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?在埃麗卡的朋友和家人的小圈子裡,她有兩個最好的朋友受到乳腺癌的威脅,父母中的一方快要失明了。她發現了很多處於嚴重問題中的婚姻,從「出軌」到簡單的「不幸福」,各種問題導致的離婚普遍存在。她有和抑鬱症做鬥爭的朋友,還有父母在患病後突然過世的朋友。她發現自己幾年裡已經參加了太多的葬禮,花了太多的時間在Hallmark(美國的著名的賀卡公司——譯者注)的貨架間,努力尋找合適的卡片,來寄給面臨嚴重考驗的朋友。(這些公司不一定正好有印刷著「生活糟透了,但是振作起來!」這種話語的卡片。)成年和年齡的增長不僅是人們面對一系列嚴重挑戰的過程,同時,也是人們窮其畢生精力去理解難以理解的事物的過程。孩子們經常提出關於信仰方面的問題,對大人而言,即使理解了難以理解的事物,在回答孩子的這類問題時,也會遇到挑戰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只是想說明,孩子們的信仰更加毫無保留。當成年人參加一個突然去世的年輕人的悲慘葬禮時,他們常常喃喃自語,「多可惜啊」、「真是悲劇」。而孩子們卻說:「為什麼上帝要讓小強尼死去呢?為什麼?」恰恰和我們12歲時能做出回答相反,作為成年人,我們現在再也回答不出來了。

所以,信仰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兩個角色。當我們面對苦難、痛苦或者「作為成年人」的困難的時候,我們會尋找力量,渴望用信仰來釋放現代生活的壓力。然而,你也許覺得好像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求信仰——一種更高的力量,或者任何你想對你的上帝的稱呼。你也許是那種只過復活節和至聖節的基督徒或者猶太教徒,或者你從來沒有踏進信仰的大門。但是,你應該需要信仰和信念來給你某種平衡和力量,以應對壓力、危機和生活中的暴風雨。從你的信仰中尋求安慰是很重要的。或者,你更傾向於出去到大自然中擁抱一棵樹,來延續生活的這一面。這樣你就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生活嗎?你能做出我們在書中其他部分建議的、同樣平衡的步驟嗎?相信我吧,你能。

模糊思考清晰思考

我想讓上帝在我的生活中更貼近我。→我每天要找10到15分鐘時間,安靜下來,祈禱或者靜思。

我要更經常地去教堂。→我會努力為修身養性和信仰找出時間,但是如果生活中的事情妨礙我的最高理想,我也能理解。我會追求最好。

再一次強調,用清晰思考和模糊思考進行對比的用意是要你採取某種合適的行動。只是「要」擺脫某件事或者「要」做某件事,而且這件事又像「信仰」這個詞一樣含糊、並可以有各種解釋,那麼,這麼做是遠遠不夠的。另外,籠統的目標和日程也沒有幫助。你要從一個可以管理的目標開始,以便你能看到自己在進步。為你的自省找出時間來,是一個好的起點。比如說,作為一個忙碌的人,你也許感到這種追求是瑣碎無意義的,特別是如果你是那種要求最高成就的人。這不是瑣碎無意義的,這個追求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,它是尋找平衡的重要因素。再一次強調,精神的號角正在那裡等待我們去吹響,無論你是不是試圖用你的手機、BP機和做個「工作狂」的方式淹沒它。

題外話

凱西:毫無保留地說,我是土生土長的天主教徒,但是我很少進教堂。我並不是對那些進教堂的人有意見,因為我堅信,我們都應該跟隨自己精神上的願望。我對天主教學校的童年記憶,是那些拿著板子隨便痛打別人腦袋的修女——打任何直視她們眼睛的人。我記得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。當女修道院院長告訴我母親,我太好奇,應該去公立學校的時候,我被解放了。儘管我從來與教義和教堂的儀式沒有聯繫,但我總感到上帝就在我身邊。年復一年,我與神交流的感覺不斷增長並擴大了,上帝是每天晚上和我說話的最後一個對象。

埃麗卡:我的信仰在所有我做的事情中給予我平衡。它是一個奇怪的混合體:佛教、存在主義、基督教,還有那些已經過去了的一點也不起眼的挫折。它們告訴我,如果你去尋找,最後總會聽到一陣「平靜而細微的聲音」和你對話。(據《聖經•列王紀》說,以色列王亞哈娶了耶洗別做妻子,崇拜巴力神,無惡不作。先知以利亞奉上帝耶和華的命令,殺死了巴力神的先知。可是,當他聽見耶洗別要取他性命的時候,就懼怕起來,逃到曠野去了。在曠野上,他聽到一陣「平靜而細微的聲音」,叫他回去繼續為真理奮鬥。這是上帝的聲音,也是良知的聲音。——譯者注。)

哦不,這不意味著你精神分裂。




  
  ------------------
  熾天使書城搜集整理
支持本書作者,請購買正式出版物

回目錄 回首頁